生物膜的形成原理(挂膜过程)
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是微生物吸附、生长、脱落等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。
*先,悬浮于液相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动并附着在载体表面上;然后,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,并发生代谢、生长、繁殖等过程,并逐渐在载体的局部区域形成薄的生物膜,这层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,又可进一步吸附、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,直**后形成一层将载体完全包裹的成熟的生物膜。
根据Characklis、Liu等人的研究,微生物膜的形成通常经历载体表面改良、可逆附着、不可逆附着、生物膜形成四个阶段,具体描述如下:
微生物在载体上的挂膜可分为微生物吸附和固着生长两个阶段。载体加入水体以后,*先进入吸附期。有部分微生物和丝状物质已经附着在载体表面,附着了较多物质的位置往往是载体的凹处,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。此时悬浮液中的微生物大量增长,出现较**的一个污泥层。
经过不可逆附着以后,微生物在载体表面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生长环境,在供氧和底物充足的情况下,吸附在载体上的污泥中的微生物很快就开始生长。
随着培养驯化时间的增长,在载体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也迅速增长,逐渐覆盖整个载体表面,并开始增厚。但生物膜的生长并不均匀,在载体比较突出的地方,生物膜比较薄,而凹处则会长出相当繁盛的菌落,可见水力剪切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。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也很繁多,除了累枝虫、钟虫外,还可观察到丝状菌、球菌、杆菌等,还有一些游泳性的细菌在活动。随着载体上附着了越来越多的生物膜,载体的表观密度逐渐会下降,变得更轻,更容易流态化,同时在下降区的载体下降速度有所变慢。
生活污水中污染物主要有三类:类为悬浮物SS;第二类为有机污染物为CODcr、BOD5;第三类为无机营养盐N、P。
(1)SS的去除
污水中的SS去除主要靠格栅、沉淀作用去除。悬浮物的浓度不仅仅只涉及到出水的SS指标,而且出水的BOD5、CODcr等指标也与其有关,这是因为组成污水中悬浮物的主要是活性凝絮体,其本身有机成分就很高;较高的悬浮物含量会使得出水中BOD5、CODcr等均增加,所以控制污水处理站出水的SS指标是基本的,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为了尽量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,需要工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,常用到的方法是格栅、沉砂、沉淀、浮除等。终沉池(二沉池)采用较小的表面负荷,较低的出水堰负荷,充分利用活性污泥悬浮层的吸附和网络作用等,**工艺参数选择适当,就完全能够使出水SS指标达到设计值。
(2)BOD5的去除
污水中的BOD5去除主要是靠微生物吸附与代谢作用,然后对吸附代谢产物进行泥水分离来完成的。本工艺去除BOD5主要是在好氧池阶段。
(3)CODcr的去除
污水中的CODcr去除的原理与BOD5基本相同,即CODcr的去除率取决于原污水的可生化性,它与污水的组成有关。一般生活污水BOD5/CODcr比值约为0.5,其污水的可生化性较好,可直接进行好氧处理,但是为了保持好氧池的进水水质稳定,以及运行稳定,需在好氧池前设置水解池,抵挡原水水质波动对好氧池的冲击。